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免费下载FT中文网iPad应用程序,全球财经精粹尽在掌握!
【中国的大剧院热】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穆谦:新剧场的出现让好剧目的全国巡演成为可能。但不少大剧院只是为政府活动提供场地,剩余时间大门紧闭。
2012年04月26日 06:15 AM

中国的大剧院热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的地名,比如“鼓楼”、“人民公园”或“中山路”。而最新的一个此类地名是“大剧院”。

在中国各地,大剧院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所有的大城市不是已经建好了就是正在建造大剧院,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城市显示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耗资15亿的天津大剧院将在4月底开幕,而南京将于年内开工建设预算达20亿的江苏大剧院。

中国最著名的大剧院包括位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耗资32亿元),上海大剧院(法国设计师夏邦杰设计,耗资12亿元),以及广州大剧院(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耗资13.8亿元)。它们为全国各城市树立了榜样。

中国的大剧院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现在仍方兴未艾。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大剧院最为集中的地方。除了大城市以外,像广东的中山、东莞和江苏的无锡、常州等中等城市也都在近年修建了大剧院。

其他地区也不甘落后。在山东,一批大剧院正在为了明年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而加紧施工,包括济南大剧院、德州大剧院和临沂大剧院,每一座都耗资数亿。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将各地政府一窝蜂建造大剧院的现象评为“文化大跃进”。诚然,文化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建好的,不过用于文化设施的投入总比每年三千亿的公款吃喝消费要更有意义。

1979年,当柏林爱乐乐团首次访问北京的时候,他们只能在首都体育馆演出,而那是一个更适合体育赛事而不是音乐会的场地。在八九十年代,很多交响乐、芭蕾舞的演出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这个为了会议而设计的场地,视觉、听觉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

2007年,国家大剧院揭幕之后立即成了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连续几个月都一票难求,一些单位甚至购买集体票作为员工福利。当然,很多人是为了欣赏建筑而来,尤其是白天花30元买票参观的游客。每到一年一度的免费开放日,国家大剧院更是人满为患。

四年多过去之后,国家大剧院带给人的新奇感正在慢慢褪去。虽然每天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但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也已形成。他们会成为大剧院的会员,与朋友来观看演出,或带上孩子参加周末的讲座。国家大剧院在文化上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为各类演出提供场地,还在于它自己制作大量的节目和教育活动。

相对于经济生活来说,北京和上海对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或许更明显地表现在文化生活上。这两个城市有中国最多的表演艺术资源,并且是几乎所有来访国际艺术家的必经之地。北京在一个星期内提供的演出往往超过一个省会城市一个月的演出数量,或者一个三线、四线城市全年的演出数量。

在过去,由于中国城市间距离的遥远和高质量场地的缺乏,巡回演出往往难以实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场地落成并在寻找演出项目,使得巡演变得更加容易了。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全国演出超过900场并获得了巨大商业回报,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全国各地新剧场的兴起。

新剧场的出现也使得各地居民有机会分享中心城市享有的文化特权。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剧场/活动主办者与艺术家形成积极的互动,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好作品。

但不是每个大剧院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在一些城市里,政府修建了新的剧院却不知该如何运营它们。有不少地方的大剧院只是为政府主办的活动提供场地,而在剩余的时间里大门紧闭。

中国的艺术家有能力创作出一流的作品,但是没有专业的文化管理,他们的作品无法呈现给观众。中国缺乏的不仅是先进的剧场,更是先进的文化管理人才。

一个好消息是,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于家堡,一个世界级的艺术中心将于2015年建成开放,而当地政府已与美国的林肯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为该中心提供设计、建设、节目、运营、培训等各方面的咨询。

当文化管理的知识与建筑本身得到同等的尊重时,当中国不仅有一流的剧场也有一流的管理人才时,中国的艺术环境才会真正地改善。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辑: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

相关文章: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 2012-08-02
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 2011-04-02

穆谦上一篇文章:

音乐不如烤鸭? 2012-03-13
排序: 评论总数
[查看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