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免费下载FT中文网iPad应用程序,全球财经精粹尽在掌握!
【中国应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进展快的原因之一,是有一个利益相对超脱的“体改委”,今天设立类似机构亦可成为改革突破口。
2013年01月18日 07:13 AM

中国应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去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此相呼应,去年12月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要有“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这让人期待,重启改革的征程能迈出重要一步。

但中国改革从来都是“知易行难”。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两个改革方案的难产。

(一)去年10月,国务院下令在元旦之前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然而迄今仍未出台。自从2004年启动这一计划以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错过最后期限了。方案至少已经六易其稿。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祁京梅说,该方案八年以来面临的是同一个障碍:国有企业的反对。

(二)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金融危机。去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温州金改”吊足了媒体的胃口,但改革方案却一直难产。去年7月底温州金融办称,温州金改细则按照计划会在8月公布。但直到11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才艰难问世。而且令人失望的是,从方案内容来看,温州金融危机的压力并没有倒逼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突破。

改革进展迟滞,已非偶然现象。近年来,改革进度不仅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更落后于民众期望与社会压力的积累,突出表现在:(1)政府职能转变进展缓慢。虽然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政府主要职能要从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涉足不断深入,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奇特局面。(2)国企改革不进反退。尽管中央决议提出国企要退出竞争性领域,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国企介入PE、房地产等各类竞争性领域渐成常态,国资委要求央企退出房地产的政策也被高高挂起。(3)政府部门不断扩权,压制市场创新空间。结果是,改革出现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

何以至此?特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是关键原因。对此,中国社会其实已有共识。2012年11月,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强调:“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深圳表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其实,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常态,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即使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相当完善的美国,利益集团的游说也是无处不在,甚至出现了“K街”这样的职业游说行业。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的金融高管可谓是罪魁祸首,但是在其强大的游说能力之下,奥巴马惩治华尔街的金融改革法案被不断“完善”,惩治效力大打折扣。最终满腹怨气的民众走上街头,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在半市场半统治的经济格局下,政府官员充分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政府部门成为最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寻租甚至“设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腐败难以遏制的体制性根源。但同时,政府部门又是改革方案的制订者。于是改革陷入了“政府部门自己改革自己”的悖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用高西庆的话说只能指望“灵魂深处的革命”。对此,我们不能讳疾忌医。

刘胜军 上一篇文章:

如何才能“实干兴邦”? 2012-12-1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探寻新增长“结构红利” 2013-01-17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四大难点 2013-01-17
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命题 2013-01-11
《中国3.0》:中国式辩论 2013-01-10
本文涉及话题:中国改革 体改委
排序: 评论总数
[查看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