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免费下载FT中文网iPad应用程序,全球财经精粹尽在掌握!
【从基辛格的“亲中国”言论谈起】中国媒体人叶一剑:在今天中国国内舆论场中,先对某些发言者进行标签化甚至意识形态化,然后做先验性的拒绝和接受,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很危险的。
2013年01月18日 07:13 AM

从基辛格的“亲中国”言论谈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去年11月29日,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欧汉堡峰会的现场上,当89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93岁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一起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日的会场上,嘉宾主要是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工商界、金融界、政界的代表。在两个地区,这群人,无论是从财富还是权力的角度来看,都可谓代表着最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士。

在嘉宾看来,这是两位值得尊重的“世纪老人”,尽管他们早已从其各自巅峰的政治职位上退下来了,但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依然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当权者或各界领袖产生影响。

对于基辛格和施密特而言,无论是在他们各自的国家,还是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们都曾与中国有过多次交集,而且,都一度直接和间接推动了中国与德国、美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对话、交流和合作,这使得他们以“中国通”而享誉世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与中国一些高层人士过往甚密,对中国的改革和决策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很多中国人的了解。

在当日的对话中,他们共同讨论了中国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然,基于我对他们此前的观点的了解,他们的这次对话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惊喜,因为,自始至终,都是在一个与他们之前的发言比较一致的方向和框架下展开的。比如,他们认为:中国不会背弃自己的和平发展传统,西方也不必为中国崛起而产生恐惧甚至对抗的思维;在对于中美关系未来的表述中,他们也认为两国不应该采取对抗的思维来看待彼此,无论是在新的国际体系诞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太平洋地区的治理中,都应该达成合作的战略共识;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在新的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更多主动地位,而西方则走向了衰落,对于西方人而言,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中国的崛起,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自己走向衰落。

而且,在当日的对话中,基辛格还旗帜鲜明地表示,“我是个老派的人,我相信400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国际法。和约中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如今有人发明了所谓‘保护的责任’口号,我认为这接近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我想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与我是站在一边的,与美国看法不同。”

客观地讲,这两位老人每一次针对“中国与世界”问题的发言,总是可以为西方社会提供一个机会,来了解一个超越符号和价值观意义的中国,也可以帮助中国向充满担忧的西方社会更准确地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是他们重要的价值体现。

但是,也正是他们频繁、鲜明的对中国表示理解和支持的表态,使得在国内的很多人看来,这是两个“专门讲话给中国人听的人”,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真实判断,则不能确定。而且,在他们被贴上“亲中国”的标签之后,他们对中国的观察,越来越无法获得很多中国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先验性的拒斥。

而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这两个人身上。记得前两年著名的旅美作家林达夫妇曾经出版过一本《西班牙旅行笔记》,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当年西班牙国家转型故事的记录,对一个国家从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型有过精彩的分析,对正站在变革十字路口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也得到包括吴敬琏先生在内的多位名家的推荐。但另一种声音也认为,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作者写给中国人看的书,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写作目的,它对西班牙的观察和分析,从一开始就“中国问题化”了,只是借用了西班牙的转型这个叙事平台而已。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奥巴马再度倚重美欧联盟 2013-01-15
2012中国外交:崛起的烦恼 2012-12-21
美国外交的困局 2012-10-31
美国观察家眼中的“中国风险” 2012-10-17
中国或将放弃不结盟外交 2012-08-17
本文涉及话题:美国外交 基辛格
排序: 评论总数
[查看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