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免费下载FT中文网iPad应用程序,全球财经精粹尽在掌握!
【FT社评:花旗开了个好头】董事会严格监督管理层,这个原则应该坚守。金融危机已暴露出“CEO皇帝”模式的缺陷。金融机构应当从花旗集团的权力制衡机制中吸取经验。
2012年10月18日 15:31 PM

FT社评:花旗开了个好头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过去五年中,花旗集团(Citigroup)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但这家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吸取了一条宝贵教训:一家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的金融机构的老板应对其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反过来。

由新任董事长迈克•奥尼尔(Mike O’Neill)领导的花旗董事会本周是否曾要求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走人,目前还不得而知。自潘伟迪昨日突然离职以来,当事双方都选择用外交辞令打马虎眼。不过,花旗董事会的确有充足理由让潘伟迪离开。

2007年,潘伟迪就任花旗首席执行官时,等待他的是一个烂摊子。但即便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潘伟迪也没有做出多少业绩。确实,潘伟迪清理了一些危险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这些项目是隐藏的定时炸弹。但花旗股价在其任内跌幅超过90%,除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一家美国金融企业的股票表现如此糟糕。与此同时,潘伟迪与监管机构以及公司股东的关系一直让人担忧。监管当局今年早些时候否决了花旗8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潘伟迪本人去年一年的薪酬方案(共计1500万美元)也遭到了公司股东的否决。

当然,良好治理本身并不能保证公司在财务方面表现优异。作为一名商业银行家,潘伟迪的继任者迈克尔•科尔巴(Michael Corbat)熟悉基本业务,看上去或许更让人放心。但他也不是一定能做得更好。

但不管怎样,董事会严格监督公司经营这一原则是合理的。如果说金融危机带来了任何益处,那就是,危机暴露出了“CEO皇帝”(imperial CEO)模式的缺陷。许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金融机构,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花旗,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首席执行官们的权力过大,音乐响起时,他们舞动得过于起劲。这种情况导致这些金融机构的其他问题恶化。可以说,在风险较高的业务收缩期,银行同样非常需要严格的公司治理,因为银行董事会必须协调各方(焦虑的监管机构、政界以及股东)的利益。

虽然花旗似乎已经吸取了教训,但并非所有与其竞争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大通(JPMorgan)仍然牢牢掌握在各自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分别是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和杰米•戴蒙(Jamie Dimon)——手中。虽然这几家银行的情况远好于花旗,但投资者仍应对权力不受约束的管理层保持警惕。哪怕是再有本事的老板,也可能被意外损失打个措手不及,正如戴蒙今年早些时候的遭遇。

潘伟迪或许失过手,但其他老板同样有可能犯错。他们的雇主可以从花旗的权力制衡机制中获益。

译者/马拉

社评上一篇文章:

FT社评:完美匹配 2012-10-17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Lex专栏:花旗新管理层需提高盈利能力 2013-01-18
花旗CEO潘伟迪辞职 2012-10-17
花旗5.9亿美元了结股东诉讼 2012-08-30
潘伟迪:花旗已回归基本业务 2012-08-21
花旗前首席执行官呼吁分拆大银行 2012-07-26
本文涉及话题:花旗 公司治理
排序: 评论总数
[查看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