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免费下载FT中文网iPad应用程序,全球财经精粹尽在掌握!
【探寻新增长“结构红利”】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袁江:随着传统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增长中枢渐近下移不可避免。依靠资源增量驱动的增长或难持续,未来应依靠资源的再配置,推进体制的再调整,实现经济效率的再提升。
2013年01月17日 06:58 AM

探寻新增长“结构红利”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高增长奇迹”是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制度红利共同驱动的结果。随着四大传统红利逐渐消失,未来增长中枢渐近下移不可避免。中国经济将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而是否能够充分挖掘潜藏在现有经济体系中的“结构红利”,将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能否将年均增速稳定在7-8%的关键。

四大传统红利渐失引致增长中枢下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欧等各大经济体均遭受重创。2009年中国果断出台“四万亿”,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了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但却带来了物价高企、产能过剩等严重后遗症。随后政府出台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自2010年初至今,中国GDP增速连续十一个季度回落,到2012年第三季度仅为7.4%。显然,本轮经济回落既是短周期总需求紧缩的结果,但更重要的还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表现。从长周期看,过去十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四大红利”基本释放完毕,中国经济增长中枢渐进下移已不可避免。

全球化红利透支。过去30年,全球贸易增长不到7.5倍,而同期中国出口额增长87倍,中国无疑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外,中国的开放度(外贸总额/GDP)从90年代末不足40%攀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6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显示继续上升的空间极其有限。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全球化红利”由盛转衰的拐点。到2011年底,中国的开放度下降至48.7%,出口对GDP甚至出现-4.3%的负贡献率。可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周期,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日益抬头,全球化已经很难成为支撑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人口红利趋于衰退。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红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红利爆发期已经结束。2011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比74.42%,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结束了之前多年上升的趋势;人口抚养比为34.35%,同比微升0.18个百分点。推动人口抚养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老龄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另外,“刘易斯拐点”也日益临近,根据有关机构估算,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劳动力已从1990年的1.3亿下降到目前的0.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正走向衰竭。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全社会普遍认识到粗放型增长已至穷途末路。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主动承担全球节能减排任务,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另外,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正发展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厦门、大连、宁波等城市接连出现群众游行,反对政府引进PX等高污染项目,并提出“我们不是改变政府,我们需要政府改变”等极具公民意识的口号。

制度红利逐渐弱化。过去三十多年,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之后,经济部门之间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更加恶化。作为民营经济标杆的江浙地区,近两年大规模出现民营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事件”。企业普遍感到赚钱没那么容易了,企业家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经济体系中实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明显不足。

袁江上一篇文章:

中国经济去杠杆化与政策思维创新 2012-09-18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樊纲:企业不应再期待政府刺激措施 2013-01-18
2012年中国GDP增长7.8% 2013-01-18
中国应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 2013-01-17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提速” 2013-01-17
质疑中国外贸数据 2013-01-15
本文涉及话题:中国经济 中国改革 红利
排序: 评论总数
[查看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