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的减排努力
“限量及交易”计划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是:该计划能否奏效,以及该计划能否被复制?东京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而且东京模式开始扩散。
如何解决城市能源供应难题?
解决城市能源供应难题,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应对能源短缺起到示范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伦敦:活力之城
今年的奥运会将成为一扇窗口,让伦敦展现出色的自我重塑能力,让伦敦展现创新城市面貌的能力,以及与深厚传统底蕴相融合的能力。
北京罕见暴雨引发各方问责
民众对糟糕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出质疑,官方媒体也对政府应对暴雨的方式提出批评
香港新文化地标的定位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服务宗旨包括:“支持与鼓励艺术表现及创作自由”,并且“巩固香港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它将优先服务香港市民。
城市创新不是靠运气
FT建筑与设计评论员希思科特:城市注定是创新的场所、创意的孵化器,来自不同地方和社会阶层的人在这里互相碰撞,为创意和发明创造空间。
“碎片”落户伦敦
伦敦新高——“碎片”大楼已在泰晤士河南岸落成。尽管此前楼主对租金收入雄心勃勃,但至今租户并不踊跃。伦敦金融城写字楼也面临需求不旺的局面。
我的故乡小城算几线?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白云:在小城里,车违章了、孩子想换班级等事,大多不按规则去办。盘根错节的关系里,总能找到关键人物。
城市化: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帆:如何实现从外需向内需的转变?国内需求如何才能支撑中国制造业?城市化是一条路,城市化滞后是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原因或结果。
“0.5线城市”:杭州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钱真多:杭州是中国自我感觉最好的二线城市。杭州人眼里,一线城市没有任何可羡之处,北京脏,广州乱,上海装。
智能手机应用便利城市生活
FT专栏作家西蒙•库柏:现在也许是有史以来在人口密集城市生活的最佳时期,因为智能手机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二线白领被逼买车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白云:中国二线城市,德系官车和民用小车二分天下。每个“单位“楼下,姹紫嫣红的两厢小车,点缀着领导的黑色座驾。
北京空气指数之争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为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撰稿:中国指责美大使馆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在政治和法规层面或许合理,但难获公众信任。
住在二线城市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白云:我们生病了有保险,出国转个圈也没问题,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但去北京看场音乐会,还是会被震到。
上环:香港的新创业区
这里离香港金融区不远,房租相对低廉,成了外来创业者的聚集地。时装店、画廊、创意公司扎堆兴起。但近两年,这里的租金涨了20%。
舌尖上正在消失的美味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果子李:真正的美味,不在大牌名厨,而是来自那片土地里最天然的材料和最质朴的手工。如今,它们已经或者正在消失。
我家住在70楼!
大都会的地平线正不断上升,一批新生代摩天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光鲜的建筑往往由一流建筑师打造,设计理念先锋超前。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中国困境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康纳利为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撰写:在建筑上,如果中国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步美国后尘的话,全球气候就会灾难重重。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中国南方工厂开始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提升工资,有些甚至推出了华尔街式的“入职奖”,但仍然难以吸引年轻一代、渴望从事服务业甚至白领工作的打工者。
中国的大剧院热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穆谦:新剧场的出现让好剧目的全国巡演成为可能。但不少大剧院只是为政府活动提供场地,剩余时间大门紧闭。
汽车产能过剩警钟敲响
毕马威唐安德、王嘉:要缓解中国汽车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现象,除了关闭低效生产线,还应从战略、技术、设计、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做出调整。
公租房之路该怎么走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陈杰:各地公租房“遇冷”,出租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地段不佳、租金较高和把关过严。公租房在制度设计的确存在偏差,应当一一纠正。
比比伦敦纽约的地产买卖
伦敦地产经纪人是拿薪水的,纽约经纪人则是自营。他们位高权重,多数人曾从事过律师、建筑师以及地产开发商等职业。
德国建筑师亚洲起舞
舍仁生于德国,定居北京,是影星张曼玉的男友。他才思敏捷,能把超凡复杂的设计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得一清二楚。
垃圾成山困扰北京
垃圾处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过去十年间,中国中产阶层崛起,每年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也随之产生了垃圾成堆的难题。
世界都市的未来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使纽约和伦敦等城市卓然出众的很多原因无法用排名解释。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群结队来到布鲁克林,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更是因为那里有一些世上最激动人心的事物。
“生态岛”在行动
“生态岛”这个词1991年才第一次出现在电脑游戏中。如今,从苏格兰到葡萄牙,从泰国到阿塞拜疆,生态岛在热议中被开发出来。
找回蓝天的梦想
身受城市的空气污染之苦,马军为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撰稿,抒发了一个找回中国城市蓝天的梦想,并邀请大家加入到行动的行列中来。
我为伦敦奥运设计花园
我喜欢在那座花园里散步,但最终让人讶异的总是那些植物。正是这种讶异,帮助我保持自然设计师的自我批判眼光。一座园永远不会定型,它总会自己长活。

编者有话说

全球大部分人口已经以城市为家。城市,历来是人类创意与革新的实验场。一座宜居、智能的城市,应该提供怎样的建筑、交通、教育、医疗、能源和文化生活?本专题带您前瞻——城市的未来。